首页 抖音玩自媒体文章正文

自媒体与新媒体(自媒体与新媒体的关系)

抖音玩自媒体 2022年05月30日 14:28 78 抖音玩自媒体

目前应该是有很多小伙伴对于自媒体与新媒体方面的信息比较感兴趣,现在小编就收集了一些与自媒体与新媒体的关系相关的信息来分享给大家,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希望会帮助到你哦。

(上接《自媒体的中国故事》第三节《 自媒体:美国人在怎么玩 》)

自媒体与新媒体两个词,在性质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是集合名词,都是指一类东西,而不是指一样东西。新媒体这类东西的共同特质是,基于网络空间;自媒体的共同特质是,由个人而非机构运作的个性化互联网媒体。数字媒体、网络媒体等等完全可以用来替代新媒体这一说法;博客、公民媒体等等,也完全可以用来替代自媒体。

不过,自媒体的概念在中国正在泛化、溢出。企业自媒体,机构自媒体,字面上已经呈现矛盾的这些字眼已经不是陌生的字眼。自媒体,怎么就跟企业、机构建立联系了呢?也许,企业有时候也可以叫作“企业公民”?这个自媒体与那个自媒体(We Media)还有一毛钱的关系吗?按照这样的逻辑,那么,政务新媒体,是不是也该叫作“政务自媒体”?公众号中,以及各大平台上的媒体机构的大号,是不是也可以叫作“媒体自媒体”?有点点扯。

自媒体这个概念,已经和“互联网思维”这个高大上的词一样,被彻底泛化、脸谱化、戏剧化了。有点汉语中的做、干、上的意思,什么都可以做、干或者上,什么都可以自媒体,自媒体成了动词,不仅仅是名词。我斗胆预言,这词最终一定会被许多人所回避,因为它太流行,太一般,太热门,太多岐义,太多不确定性。试图通过贴上自媒体的标签,来沾点新潮流的光,最终可能适得其反。虽然自媒体一经出世,就以其张扬的个性与独立的价值将永远存续,决不会因为谁给了他不同的名字,就有丝毫的贬损。

如果你说,我在做新媒体,谁也不知道你在做什么;你得往下细说。如果你说,我在做自媒体,也没有多少人会真的明白你在做什么,大家明白的只是,你可能有点独,踢球爱自己玩,爱自己带着球一直往门里去。我并不确切地知道美国人为什么不爱说自己是自媒体,而爱说自己是博客;我觉得说不清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但是,所有说头,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都以自己为圆心,以自己的方式观察并解读世界。视频自媒体新人高晓松有一段自我定位的话语十分精彩。高晓松总结自己节目的个性特征时表示:“我主要讲‘识’,知识够不够不重要,见识很重要,谁不会用搜索?但我能找到有意思的角度和联系。”有意思吧,坦率而自信,这就是他火的原因。他叫视频博客或者视频自媒体人有什么分别与关系呢?反正他这么做,就得火。

自媒体与新媒体:“我们”和“他们”

高晓松的来头大家都知道,但大家可能不知道或者可能忘了的是,高晓松曾经是中国著名的博客,曾经参与了与韩寒的那场十分著名的由一系列名人助阵的“新浪博客大战”。2006年3月26日,高晓松宣布结束与韩寒的论争,关闭了自己的新浪博客。不过,几年之后,高晓松又回来了,这一回,他显然进步了,由文字博客变身为视频博客,被人们视为自媒体的经典代表。博客韩寒,也被人们认为在做“自媒体”,他做的是更为时髦的个人APP。不过,大家都已经学会了在新媒体上费厄泼赖(fair play)。

也许,我们回顾一下“自媒体”是如何在中国登场的,可能会更到位地理解自媒体。2002年7月,方兴东发了一系列文章批评微软的垄断,惹得微软相当不快,通过高效的运作,很快把方兴东消音了。一个当时手中拥有话筒,声音宏亮的“网络旗手”,这时候碰到了难题,怎么继续发声?如果这时候,方兴东拥有现在我们所说的“自媒体”,问题就解决了。的确,问题就是这么解决的。我们一起喝茶的时候,我告诉他有 Blogger.com 这么一个东西,并且给他看我在上面写的博文,那时候还没有博客这个中文名字。埃文·威廉姆斯的 Blogger.com 当时还不支持中文,因此,我通过Blogger.com 工具写的博客卖相并不很好,方兴东嫌它视觉效果丑陋,呵呵。但是,丑归丑,基本可以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方兴东后来说,他回头想了一个晚上,想明白了,发现我向他报料的这个东西,正是他要寻找的,于是,他就轰轰烈烈地开始了博客之旅,成了众所周知的中国“博客教父”。

这是中国“自媒体”起头的地方。博客解决了有没有便捷工具的问题,微博解决了高效传播的问题,而微信则把自媒体推向了高潮。你可以不赞成这样的梳理过程,但基本的脉落就是这么简单。“自媒体”真正在中国出现并且成长,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这是一个人为的过程,是一个弯道超车的过程。

2006年,中国新闻周刊的记者陈晓在写一篇长篇报道《博客病了》的时候,打电话问我对当时已经呈现“病态”的博客的看法。我告诉她,博客作为个人出版工具在国外的发展相对自然、平稳,“中国博客还处在初级阶段,需要一些标志性事件来启蒙。就像核裂变的实验一样,必须在一个具有高温和强大的压力的环境里才能进行。新浪无疑是进行这种实验的最好平台。”

新浪利用自己拥有的当时首屈一指的新闻门户——当时的中国互联网“核岛”,把博客的能量完全释放了出来。方兴东、陈彤先后带着大家在中国玩博客,玩得比美国人更大。现在,罗振宇、高晓松、吴晓波们又变着法子玩起了自媒体,玩得更高。故事,就这么一直不断地演绎着。下文肯定更好看。

不过,美国博客,或者就叫作自媒体人吧,他们总是显得更为独立,更为个性,更有耐力,更为长寿,甚至,他们中有不少人还主张拥有自己的独立平台,小不要紧,一定要独立,一定要“零编辑”。戴夫·温纳,几十年如一日,他的博客就是一本独立的互联网史记。大师级的博客杰可布·尼尔森(Jakob Nielsen)的博客名叫 Alertbox,20多年来,一共累积了700多篇博文,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是1998年8月23日的《传统媒体的终结》(The End of Legacy Media)。http://blog.sina.com.cn/s/blog_13cc08ec70102v444.html

17年过去了,尼尔森的预言一点一滴地在应验。这些美国博客、美国自媒体的开山鼻祖,虽然自己直接参与了新名词的创设,但从来没有追赶时髦,始终把自己定位为博客。自媒体开始只是定性、描述,只是一个学术概念,但是,在中国,大伙把自媒体玩大了,玩实在了,也玩火了,不要过火就好。中国人多,势众,就是有这样的能力。当年的博客就是如此。

当然,中国自媒体如今的红火,绝大部分的功劳,不能够记在自媒体人的身上,而必须把帐挂在自媒体平台身上,就象当年,必须把帐记在博客中国的方兴东和新浪陈彤身上。自媒体的再掀波澜,首先是微信和他的公众订阅号。其它一些平台,如百度百家、搜狐的自媒体平台,今日头条的头条号等等,也都是强有力的推手。这是一个阳光下的共同阴谋,是大伙儿共同的事业。自媒体人在大平台上,圈下了一块地,种下自己的菜;而大平台们则让荒凉的西部,由此变成了传说中的淘金热土。至于这里是不是真的能够出现数不胜数的网络童话,以后再说。

这也正是自媒体中国故事的特殊与精彩部分。大平台们着力推进自媒体平台建设的动机,出发点,也许各不相同,但是,他们在拓展中国的个人、企业、机构以至政府部门的话语空间的过程中,在促成互联网舆论场的最终形成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是历史性的。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时刻,象现在,此刻这样,人们拥有如此便捷的话语通道。民意,从来没有机会得到如此规模的渲泻与疏导。也许,在互联网监管方面还有种种可以进一步改进的空间,可以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开手脚的地方,但自媒体热在如此高度上进一步升腾,以如此有序的方式持续行进,是一个奇迹。博客、微博、微信以及各大自媒体平台,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中的功绩,是无与伦比的。

与众声暄哗伴生的网络民粹主义,当然是值得警惕的标的。但是,你没有看到无论是中国的精英知识分子,还是普通大众,不是一起在互联网上认真学习如何讲故事吗?大家不是都已经开始学会了如何尊重他人的发言权力,并且以尽可能优雅的方式呈现自己的观点吗?当年那种硝烟弥漫的精英知识分子之间的博客大战,早就成为回味起来显得那么意味深长的历史卷宗。

当然,在商言商,在我看来,中国的自媒体热,在很大程度上是技术平台商们转型与拓展过程中所渴求的UGC(用户生成内容)所促成的,是平台的阳谋,是一种生意。聪明的平台都在玩这一手。还没有玩的,迟早也会迈出这一步,只是,那时候,先行者们可能已经开始玩别的游戏了。就象当年,人人都有一个博客平台一样。那是进步,是自媒体真正走向成熟的标志。当自媒体成为空气,你每天都必须呼吸的时候,自媒体自然不再存在了。之所以自媒体成为显学,成为人人都津津乐道的东西,是因为,媒体正在剧烈地转型过程中,人人都很迷茫,手中握着一把好牌的人,也很迷茫。大家都迫不急待地要进行试错。

早在2013年7月,几乎与方兴东同时从另一个方向开始博客之旅的中国最早的著名博客之一魏武挥,就写了一篇名为《自媒体,媒介生态冲击者》的万字长文,非常深刻地以亲历者的视角,用历史与学术的方式解析了中国自媒体,一年多后的自媒体发烧发烫的当口再回头来读,感觉更为到位。直到今天,还没有人对中国的自媒体进行过如此全面、深入、冷静、学术的分析与梳理。

魏武挥之所以令人尊敬,不仅因为他是一个真正科班出身的有故事的博客,不仅是因为他的学术造诣,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作为影响广泛、品位纯正的学者,他总在文末明确地广而告知这样一层意思:写软文,别烦我!

并不是说写软文有什么过错,而是许多人根本不知道给自己设一道防火墙,不知道作为“媒体”,有些事可以做,有些事是不可以做的;有些事如果一定要做,必须“政教分离”。这样任性、有风骨、有坚持的学者,通过这样直白的声明,把自己与某些异化的自媒体划清了界线。这就象令人尊敬的媒体人胡舒立女士,在乌镇互联网峰会上不谈风花雪月,只谈“新媒体与防火墙”一样。新闻专业主义的情怀与操守,并不是什么讨喜的话题。但这些公认的媒体精英就这么坚持,如果没有他们的坚持,我们面对的“媒体”,只能是变形金刚。建议做自媒体的以及研究自媒体的人,在任性发言之前,最好去读一遍《自媒体,媒介生态冲击者》,如果读完之后,你还敢大放厥词,算你有种!开个玩笑。我之所以还敢在这里写另外一篇关于自媒体的万字文,是因为,我百分百完全赞同魏武挥的观点,我的文章,只是在为他的观点提供进一步的依据。

( 待续。全文名为《自媒体的中国故事》,较长,将分若干节陆续刊载。全文将讨论的是:

自媒体(“We Media”)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新鲜的是,中国那么多的大平台,几乎同时推出了自媒体平台,帮助自媒体人来创业,从而催生了前所未有的“自媒体热”。更新鲜的是,众多企业,也玩起了“企业自媒体”,说“所有企业都是媒体”,这还让不让媒体活了?呵呵。这是在美国或者其它国家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这是中国故事。这个中国故事会讲成怎么一个样子,谁也不知道。中国的自媒体是互联网技术把几乎所有的媒体进入门槛都推倒之后,出现的一场集体狂欢。不过,目前的情形是,中国的自媒体热,而美国的自媒体“冷”。在今天的美国的主流媒体上,甚至你要找到“We Media”这个词都颇费周折,如果恰好找到了,源头往往指向中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差?自媒体派对结束之后,会留下些什么来,它会象当年的中国“博客大战”一样逐渐远去,留下一个寂寞的背影?或者,自媒体中会窜出一些成功的黑马,从而进一步颠覆媒体生态?究竟应该如何客观地评估自媒体的影响,为自媒体在新媒体座标中找到定位?抑或是,更为残酷的问题:自媒体只是一个传说?

下节的主要内容为:有人说自媒体将改造媒体,将如何如何。这些,只是自媒体人的愿景,或者是大平台商为了诱惑人到他们的平台上去免费生产UGC内容而散布的莫须有的画饼。自媒体,或者自媒体的集合,再怎么强大,也只是自媒体,只是空气。没有它,人类无法很舒服地生存;有了他,也只是有了比较自由地生存的基础,能不能舒服,甚至能不能生存下去,取决于其他更多的要素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头条号《新新媒体观察》所有文章均为 © 杰罗姆( Jerome Sun )原创,谢绝未授权改编。转载务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本文结束,以上,就是自媒体与新媒体,自媒体与新媒体的关系的全部内容了,如果大家还想了解更多,可以关注我们哦。

发表评论

备案号: 冀ICP备2022012033号-1 网站地图强力驱动 抖音玩自媒体